报考人数暴跌36万!读研,不划算了
更新时间:2024-04-18 17:54:47•点击:77 • 科研管理新闻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降至438万,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下跌。过去的8年里,考研一直呈现出增长态势,每年都创下新高,但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考研生源的下降可能与一些因素相关:
-
学制和学费问题:一些硕士专业学制变长,导致学费增加,这让考研的性价比下降。学费的上涨可能使一些考生望而却步。
-
毕业生就业形势:一些人认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不如三年前的本科毕业生容易找到工作。这可能让一些考生考虑是否值得继续深造。
-
考研难度提高:由于考研报名人数激增,导致了复试难度的上升,甚至一些考生在高分下都难以进入复试环节。这可能让一些考生望而却步,不再选择考研。
总之,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也反映出教育领域的一些新变化,包括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新考虑以及对学位教育的重新评估。
考研人数的下降,或许是早有预兆的。张雪峰去年就曾预言今年的考研人数会下降。
我们回看一下2023年考研情况,虽然报名人数474万,达历史新高,但增长幅度较2022年来看仅有4%。这个增长幅度远远小于往年的增长情况。
据成天软件了解,不同往年,今年公布2024考研报名人数的高校比同期少了许多。公布人数的高校中,有不少迎来了报名人数的下跌。
南开大学考研报名人数为15817人,已经连续两年下降,较去年减少了1446人。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存在报考人数下降的情况,分别下降了3.41%和4.67%。
考公留学分流?
考研人数下降的同时,而国考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热度。因此有网友开玩笑地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考研不如直接考公考编。”
今年共有303.3万人参加国考报名,较去年增加了43.3万人。上周日,实际有225万人走进国考的考场,他们将共同竞争3.96万个招录计划。这意味着,平均一个人的上岸是另外56个人的落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考招录的学历门槛正在明显提高。今年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达到2046个,比去年增加814个,共计3756人,比去年增加1654人;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为24个,比去年多14个,共计31人。
随着疫情的结束,打开的国门也正在让留学回暖。与其苦苦备战考研难上岸,不如申请出国上QS前100。
“反向留学”这个现象在今年出现:指的是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发现周边都是同胞。外国大学里,挤满了中国学生。
“教授怕某页PPT不好理解,就搞了一页中文版,默认学生都是中国人了。”一位就读墨尔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分享道。
据澳大利亚内政事务部数据显示,在2023年1月至3月,中国内地学生新签证批准量(18,785)较2019年(13,096)同期增长了43.4%。
英国因为硕士学制短,所以也备受欢迎。由启德教育发布的《2023留学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主要留学目的地搜索量同比增速中,英国搜索热度提升迅猛,同比22年增长达到47%。
美国作为中国留学选择的主要目的地,留学人数则相对稳定。据美国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2—23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总计28万9526人,同比上一年度下降0.2%。本科生约占中国留美学生总数35%,同比下降8%;研究生占44%,同比增长2%。
这或许说明,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地选择也正在逐步发生转向。
回归理性
考研人数下降,人们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回归理性了。而理性选择的背后往往是对种种现实的感知。
又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23年,疫情元年硕士入学的毕业生们,发现就业甚至不如三年前。
本科毕业的同学已经稳定工作两三年,而自己还在苦逼求面试;曾经看不上的工作单位,如今连面试资格也拿不到……
与此同时,国内读研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却在变高。
2025年,专硕规模要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部分专业停招学硕、学校专硕规模不断扩大,是当下的现实。
面向就业的专硕,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保证培养质量,选择将其学制延长到3年。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成本。
并且近年来,专硕的学费在逐年上涨。据澎湃新闻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有38所“双一流”高校涨过专硕学费。某东部211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从2019年的8000元,直接涨到了79000元。
网易数读抽样了20所中国普通高校的全日制专硕学费,发现管理学平均学费要一年要超过2万,经济学平均一年学费在1.8万左右,文学则是每年1.4万。
学费贵了,但学历并非更加值钱。过度教育,这个专业术语逐渐照进现实。
21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曾撰文详解这一问题。他解释道:过度教育,指教育过分扩张,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不仅收入下降了,教育资源也被浪费了。
他提到一项研究认为,中国的过度教育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5年的全国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比率已达到31.83%。也就是说,大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其实不需要接受这么高的教育。
2021年来自浙大的三名研究者以招聘网站上的17810份简历和同期约1.6万个招聘岗位作为样本,发现约有一半的求职者的学历要高出工作要求的两年或以上。
同时过度教育还会给求职者带来5.1%的“薪酬惩罚”。意思是,一个硕士毕业生找到只需要本科学历的工作,且拿到的工资要比一份要求至少硕士学历的岗位工资低了5.1%。
考研路漫漫,且不知是否能上岸。读研三年毕业,已经不能保证一份体面的好工作。
年轻人选择不考研了,也挺好。
聚焦高校建设与年度趋势
推荐阅读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829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838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1045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71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