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一流”建设呼唤学术忠诚?

更新时间:2019-12-21 17:00:57点击: 科研管理新闻

2015年10月,我国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双一流”建设而言,最根本的在于提升学术水平,而要提升学术水平,最终要落脚到每一个学术主体——大学教师之上。具体而言,他们是否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投入去从事学术活动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以及所在大学的学术产出与水平,并最终影响“双一流”建设的成效。也就是说,大学教师的学术忠诚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根基。 一、“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学术水平 大学是学术机构,学术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以及整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正如阿特巴赫教授所说:“科研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核心”。[1]因此,凡是世界一流大学,必然具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与此同时,凡是要办世界一流大学,也必然要努力达到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从现实情况看,2017年我国共有各类高等学校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20%,位居世界第一。[2]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反映在我国现有的、为全球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还很少。根据我国发布的并具世界影响力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017年的排名结果,全球排名20的大学中我国为零(美国有16所),排名100的大学中我国仅有2所(美国有48所),排名200的大学中我国有13所(美国有70所)。根据ARWU的定义,“世界顶尖大学”必须排名前20名,“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排名21-100名。[3]由此可见,我国目前还缺失世界顶尖级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数量少、比例低,这与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不相称的。 此外,我国大学年均科研产出较高,但发表于世界顶尖期刊的数量还很有限,获得的世界级科研奖项也非常少。程莹、杨颉的研究显示,39所“985工程”大学2014年校均发表SCI和SSCI论文3300多篇,其中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表的SCI和SSCI论文数都已位列世界前25名。但是,这39所大学同年在《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发表折和数只有0.94篇,即使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都只有7.65篇,而哈佛大学一所大学年均发表就在90篇左右。[4]对于反映学术水平最重要标志的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数学奖,我国大学更是鲜有学者获得。总体来看,2005-2015年以来,“985工程”大学整体上在ARWU中进步较快,但这种进步主要不是依靠顶级学术水平Alumni、Award、HiCi和N&S的促进,而是主要依靠学术成果的总体规模效应和平均规模效应PUB和PCP的推动。[3]由此可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核心主要不在于扩大学术产出,而在于提升学术水平。 表1:中美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7”中的表现 国家 前20名 前100名 前200名 前300名 前400名 前500名 501-800 美国 16 48 70 99 119 135 55 中国 — 2 13 25 44 57 55 中国大陆 — 2 9 18 33 45 46 中国香港 — — 2 5 5 5 1 中国台湾 — — 2 2 6 7 6 中国澳门 — — — — — — 2 资料来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7[EB/OL].http://www.zuihaodaxue.com/ARWU2017.html. 二、提升大学学术水平的根本在于教师队伍 在大学当中,教师是履行大学职能的具体主体,其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5]由此可见,大学教师是提升大学学术水平、建设“双一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基础与根本。正因如此,被誉为清华大学历史上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曾经言道:“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6](P25)与梅贻琦同一时期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在1936年的就职谈话中说道:“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6](P43) 从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看,它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它规模很小,但却是世界顶尖大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该校非常重视师资条件,聘请的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历史上共有34人35次获得诺贝尔奖,6人获图灵奖,58人获国家科学奖章,13人获国家科技创新奖章,128人是国家科学院成员,44人是国家工程院成员。[7]由此我们可以更加理解梅贻琦“大师说”的意味。 三、学术忠诚是影响教师学术水平的关键精神因素 在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等基础上,大学教师的精神和状态是影响其学术产出与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可变性因素。其中,大学教师能否以真心诚意和尽心尽力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术,事关其自身和大学的学术产出和学术水平,随之又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学术水平,并最终决定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与否。正如文双春教授所言:“一所大学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核心在于那所大学出了不少享誉世界的人物和成果,在于那所大学的教授一直致力于追求一流,因而可以预期那所大学现在和将来还可不断涌现那样的人物和成果。”反之,“一所大学里的教授如果压根儿就没有成为这种人物的梦想和行动,那么这所大学永远不可能成为公认而不是自己证明的一流。”[8] 从现实来看,当前有些学术个体或学术组织的学术理想丧失,学术精神缺乏,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责任缺位,学术行为开始越轨,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盛行,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开始蔓延。[9]很明显,这样的态度不仅将造成学术生态的恶化,更无助于学术水平的提升。从根源来看,这些现象无不与学术个体的学术忠诚偏离和缺失相关,因为学术忠诚意味着对学术的真心诚意、绝无二心,同时还意味着作为学术主体积极履行责任,对学术尽心尽力,但当一些人将心思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而把学术作为手段,或者遗忘了学术责任,他们无疑就远离了学术忠诚。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呼唤学术忠诚,加强大学教师学术忠诚激励机制的建设。如果学术激励只重视对大学等学术组织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其中的学术主体的考虑与重视,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G·阿特巴赫,覃文珍.世界一流大学的成本与收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28-31. [2] 叶雨婷.教育部: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N].中国青年报,2017-09-29(001). [3] 刘磊,罗华陶,仝敬强.从ARWU排行榜看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差距[J].高校教育管理,2017(2):41-48. [4] 程莹,杨颉.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看我国“985工程”大学学术竞争力的变化[J].评价与管理,2016(3):1-4. [5]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1. [6]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7] 阎琨,李莞荷,林健.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研究——基于全球大学排名的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82-87. [8] 文双春.大学能否一流,看教授追求什么[EB/OL].(2016-05-30)[2018-08-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981153.html. [9] 刘宇文,刘建佳,夏婧.学术忠诚的哲学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4(5):11-16. 作者:张晓报,教育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