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教授“兼职”做“菜农”
更新时间:2019-05-06 05:31:33•点击:431 • 科研管理新闻
在兰州大学,每到放学时间,校内的一处取菜点里出自该校一名教授之手的绿色、健康、有机蔬菜颇受欢迎。这位“种菜又卖菜”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名叫杨肃昌,2007年,他任民革甘肃省委会副主委时,受派开展技术扶贫,向农民推广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世明研发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往后的十余年里,“秸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甘肃光照强、温差大,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同时秸秆产量也大,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配合张世明的另一项“植物疫苗技术”,在甘肃进行推广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杨肃昌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该技术核心是“用秸秆代替化肥,用疫苗代替农药”,可以达到“不用化肥能高产,不用农药不生病”的效果。考虑到菌种和疫苗价格昂贵,推广过程中,自己就出钱出力培训想学技术的农民。但由于“秸秆蔬菜”种植起来费时费力费钱,销路不畅又卖不上好价钱,再加之青壮年农民外出进城打工成为常态,农村主体人群大部分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的代称),新技术的推广因此进展缓慢。图为杨肃昌与农民交流“秸秆蔬菜”技术。 钟欣 摄2017年,因资金短缺与销路问题,杨肃昌无奈关掉了自己经营8年的试验大棚,然而令他倍感惊喜的是,一直跟随杨肃昌学种菜的农民咬克江将技术带回了家乡榆中县蔡家沟,并在当地承包了50余个大棚进行种植。品质优良的“秸秆蔬菜”,其成本也远远高于一般蔬菜,杨肃昌认为解难卖困境是如今的首要问题,从自费买“秸秆蔬菜”与师生朋友分享,到在朋友圈卖力“吆喝”“打广告”,“卖菜教授”成为周边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秸秆蔬菜”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与认同。杨肃昌随后又发起成立了“采摘亲友团”微信群,短短半年时间,成员由20人增至500人,成熟的蔬菜经常一上线就被“秒抢”。2018年底,杨肃昌在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与榆中田园春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承包50座蔬菜大棚种植“秸秆蔬菜”,并将其作为实训指导基地,吸引周边农民前来就业学习。“杨秸秆”成为杨肃昌又一“标签”,由此命名的线上APP与线下取菜点也将在兰州市区投用。“让更多的农民看到‘秸秆蔬菜’实实在在的效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杨肃昌在2019年又在规划着他的“秸秆”梦想,将为甘肃多地的农民免费提供菌种、疫苗,并派技术员指导种植。“甘肃有许多类似秸秆的农业废弃物,如药渣、茶叶渣、尾菜、菌棒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宝贝’,希望这些环保的技术早日能够普及,惠及社会。”杨肃昌称。(来源:中国新闻网)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
推荐阅读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787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796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1017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68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