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更新时间:2019-04-30 06:58:02点击:604 科研管理新闻

29日,国家博物馆白玉厅,10位来自医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女科学家走上领奖台,成为镜头里的焦点。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这里正式揭晓。10位获奖者分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马瑜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书丽、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小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慧、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张晓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教授陈莉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教授赵维莅、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袁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魏诗卉。 马瑜婷:开辟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的青年女科学家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青年人才 (2015)”,金鸡湖双百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2015),法国科德利耶青年学者奖 (2015),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奖 (2011),中国免疫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法国免疫学会、欧洲肿瘤免疫学院、欧洲细胞死亡组织会员“肿瘤是一种狡猾的疾病,如何继承经验,并寻求新突破,值得我们深思。” 牛书丽:区域及全球生态学研究人才牛书丽,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2005-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控制实验研究,2008-2012年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从事区域和全球生态数据挖掘。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目前担任Ecology Letters、Functional Ec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等国际期刊编委。 在 PNAS、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s 等生态学和植物学主流刊物发表SCI索引论文100余篇,文章被引用3300余次,H指数31。“科学研究源于对世界的好奇,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常怀好奇之心,不断探索。” 刘小华:致力于用一种新型手性催化剂,解决“不对称合成”问题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目前研究工作集中在新型手性含氮类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理活性化合物合成及催化机理研究。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2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3年获德国Thieme出版社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13;2014年获四川大学“唐立新青年科技之星奖”一等奖;2016年获Asian Core Program / Advanced Research Network Lectureship Award;2016年获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奖;2018年获第六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复杂的科研,简单的快乐” 刘颖:致力于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相关研究的29岁博导刘颖研究员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长期致力于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相关研究,尤其关注于线粒体胁迫和营养物质匮乏的感知和响应机制,先后在在Science、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目前该课题组立足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中心,近期在代谢调控和DNA甲基化修饰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杨慧:致力于微生物生态学的青年女科学家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2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项目1项。2008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1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吴亚军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之星”计划和“新人新方向”建设项目。张晓丹:薄膜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学术牛人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光电子所。从事薄膜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主要关注光伏材料和电池,该领域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和EI收录文章50余篇。2006年曾经在希腊Patras大学合作研究半年,2009年在德国Julich光伏研究中心进行为期3个月的合作研究. 2011年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合作研究; 2008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获天津市巾帼发明家新秀奖。 陈莉莉:口腔正畸专家哈佛大学牙学院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十佳女教工”。现为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常委、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临床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世界正畸联盟会员,湖北省青联常委暨医药卫生界别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留学生联合会常务理事。 赵维莅:常驻恶性淋巴瘤临床第一线现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包括美国血液学会外籍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实验血液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遗传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PATHOBIOLOGY、《白血病淋巴瘤》、《中华现代内科杂志》编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爱耕耘,用心做事 ”袁媛:图像视频处理方面研究专家陕西省特聘专家,IEEE高级会员。主研图像视频处理、内容分析、特征提取与压缩,在图像视频方向已发表论文约100篇,约50篇在SCI检索国际刊物, 如IEEE T-IP, IEEE T-CSVT, IEEE T-SMCB, IEEE T-IFS, PR, 和CVIU等。 魏诗卉:攻克一系列导弹制导先进技术的国防人才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所在团队荣膺首届“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独创开发出具有前瞻性的测试模型和源代码,为实现导弹武器快速机动发射开拓了新路。此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主任詹启敏院士介绍,经过严格的评审,10位获奖者从116个单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入选比率约为22:1。另据介绍,吉林大学在站博士后王丽丽、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白蕊、郑州大学在站博士后杨琳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站博士后姚菊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站博士后梁倞入选2018年度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共同设立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集团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是中央批准设立的唯一面向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奖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定位和宗旨,就是选拔培养我国在基础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化女性人才,关注、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鼓励、吸引更多的女性进军科技创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评选表彰了15届,共有134名优秀女科技工作者获奖,已成为我国发现和举荐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设立于2015年,是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定位和宗旨,就是发现和培养处于博士或博士后研究阶段、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女科技工作者。目前已开展了4届,共有19位女性博士或博士后获此计划支持。(图片及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