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名到底应该怎么排?

更新时间:2019-03-20 18:41:05点击:491 科研管理新闻

刚看到科学网的新闻栏目,标题是:高校校长谈大学排名:不能不看也不能全看,在此特想谈谈自己的想法。高校排名到底应该怎么排,才算合理。该文章说:不同版本的大学排行榜“掐架”也比较激烈。例如:东华理工大学在两种不同的排名方法前,相差了175名。所以,一些高校校长认为,高校排名,不能不看也不能全看,因为这些排名的方法依据的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尤其是规模不大,专业性强的学校,排名就落后,包括科研经费总额都会有差距,这样的结果肯定不符合实际,如人文学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和理工科的中国科技大学。现在问题是,高校排名有没有简单、合理的排名方法?我认为还是有的,当然,这种简单合理的排名方法需要建立在一种新的科学评价方法基础上。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大学。按照英国教育家 纽曼的话来说: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力、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能够提供优质的以上服务,决定因素是这所学校的教师,拥有优质是师资才算得上是好的大学。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评价大学就是评价大学所拥有的教师队伍。对于某一大学来讲,职称就是评价教师的方式。但是,这些都是大学关起门来自己评,985学校,211学校,普通高校,同一职称的教授,学术水平能一样吗?如果数教授数量肯定不能比较两所学校的差距,所以,有了后来的论文数,科研经费数目的评价。如果对于年岁已高,热心传授知识的教授,这不就影响了对其学校的评价,从科研人才规律来讲,创造性劳动也是在40岁之前,之后的教授,即使有科研成果,多数也是盘剥学生的智力劳动。我认为,如果要采用评价教师队伍的方法来评价大学,首先需要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各个大学的教师们需要放在一起进行评价。打一个恰当的比喻,如围棋有段位、钢琴有考级、官员有级别,这都是某一特定领域进行评价。如我们药学专业领域,可以细分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都可以有自己的全国行业学会,让这个行业学会制定规则进行评价,结果在行业学会网站公布,供全社会用人单位查阅。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准评价,我认为就是两个指标:一是对本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另外一个指标就是对本专业领域知识的贡献。第一个是入门的基本要求,要往高层次人才爬升,需要第二个指标权重增加,体现在科学论文,这些也可以通过同行答辩来甄别,一般有高层考察低层,然后民主投票决定。最高级别的层次人数较少,越往低走,人数越多,可以类似与官员的级别,如国级、副国级、省部级、厅级等依次排序。行业评价机构只是一个评价机构,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用人权力还是在于大学的管理层,也就是由大学校长来决定给予应聘教师什么职位。也就是说,学术评价由行业学会进行,聘用由大学决定,评聘分开,可以高聘也可以低聘。参照学者在其行业学会学术地位,通过用人单位和学者之间议价来决定,这样人才可以按照市场要求自由流动。这样一来,学校的评价就非常简单了,对于某一学科,拥有教师数量和级别就很自然可以排序了。这个排序可以非常稳定,除非大学遭遇经济困难,没有经费养护这些高端人才,出现人才外流现象。因为大学要上升,唯一的就是按照市场规律来招聘人才,也能体现人才的价值。之于科研的评价,应该由科研投资部门来管理,这个可以采用科研贷款制来进行,这个话题今天我就不展开来讲,在我之前的博文中已大量提及。有专业学会来进行专业人才水平评价和定等级是最准确的,大家都知道,专业人员隔行如隔山,离开了专业,只能依靠某些指标来加减,即使是大学有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也是如此。由此类推,其实学位的颁发也可以脱离学校,由行业学会进行。这样,不同层次学校出来的同学位人才都是同等的水平。今天的博文是看过科学网新闻,《高校校长谈大学排名:不能不看也不能全看》后,灵感来了,发表此议论,算是抛砖引玉吧,看看有没有共鸣者。(来源:科学网论坛 作者:黄洪林)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